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泉州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学校开展 “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主题宣传 实践活动的通知

发布人员:党政办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17-05-05 17:55:55

各县(市、区)教育局,各高校、市属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工作的部署要求,提高师生对我市申遗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我市申遗和文物保护工作,决定组织全市学校开展“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主题宣传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我了解·我参与

二、宣传重点

1.“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工作的目的意义;

2.我市申遗项目内容及进展情况;

3.“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介绍;

4.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泉州历史文化有关知识;

5.积极参与我市申遗和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工作。

三、活动内容和要求

1.申遗知识网上宣传活动。市教育局在“泉州德育网”开设“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主题宣传实践活动专栏,链接泉州网“海上丝绸之路”等主题网站,并利用“泉州德育微信”公众号等,刊发“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的有关知识和动态信息,报道全市学校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各县(市、区)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要利用当地教育信息网、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及时刊发相关信息,组织师生阅读以上网站(页)资料,积极开展网上学习交流,切实用好新媒体进行申遗宣传。

2.申遗知识进校园宣传活动。市、县(市、区)教育局联系相关部门编印“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知识宣传资料分发给相关学校,并协助联系专家学者开展“古泉州(刺桐)史迹·名家进校园”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利用校园宣传栏、展览板、黑板报、校园广播电视等校园宣传阵地,通过“举办一次专题展览、分发一份宣传材料、举行一次主题班(队)会、邀请专家进行一场宣讲、开展一次知识竞赛”等活动,多形式开展申遗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各遗产点附近的学校在开展申遗知识普及宣传的同时,要重点做好该申遗点相关知识宣传,让所有师生熟悉“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基本知识和遗产点情况。

3.“申遗志愿者在行动”活动。各高校要组织“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志愿服务队,走进遗产点和附近社区,宣传申遗知识,协助相关部门开展有关申遗活动。遗产点附近的中小学要加强与遗产点管理单位的联系,组织遗产点“小导游队”参加志愿活动,并发动老师积极参与申遗志愿服务;要通过召开学生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分发宣传材料等途径,把申遗知识宣传活动延伸到家庭和社区。

4.“寻访古泉州(刺桐)史迹”小记者活动。市教育局联系有关新闻媒体单位,组织学生小记者开展“寻访古泉州(刺桐)史迹”活动,引导学生小记者深入古泉州(刺桐)史迹探寻采访、实践体验,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泉州历史文化有关知识,记述“海丝”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想,宣传我市申遗工作。

5.“传承发展海丝文化”系列比赛活动。市教育局联合相关部门举办主题征文、书信、诵读、“微拍”比赛等活动: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海丝文化传承发展”泉州市中小学生书信比赛活动(2017年4-7月),从少年儿童的视角,以书信形式书写“海丝泉州”民风民俗、文物史迹、申遗活动等。二、“海丝文化·家风孝道”泉州市中小学生征文大赛(2017年5-9月),讲述发生在身边与“海丝”、孝道有关的故事。三、2017年泉州市校园电视艺术节之少儿经典诵读比赛(2017年5月),围绕“海丝”主题,诵读中外名篇名作、经典诗歌。四、组织参加福建省首届校园“微拍”大赛,用“微电影”、“微视频”、“拍图写话”等形式,展现“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的人文景观和海丝泉州新貌。五、承办第二届“蔡襄杯”福建省中小学生书法大赛(2017年4月,洛江区教育局具体承办)以上活动具体事项另行发文通知,各县(市、区)教育局、各中小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并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推动“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工作开展。

四、其他事项

1.各县(市、区)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工作的部署要求,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组织开展申遗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确保完成工作任务。

2.各县(市、区)教育局、各高校、市属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遗产点附近学校,要明确本项活动的分管领导、牵头科室、联系人。各县(市、区)教育局请于5月10日前将本县(市、区)遗产点附近学校名单及联系人、联系电话报送市教育局体卫艺科。各地各学校开展活动的信息请及时报送市教育局体卫艺科和泉州德育网。

联系人:市教育局体卫艺科 陈晓芳,联系电话:22767196 ,13959771355;

泉州德育网 金剑,联系电话:22783508,13599784494;电子邮箱:22783508@163.com

泉州市教育局

2017年4月28日

附:

“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有关材料

○2017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在人类古代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存在着一个穿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辽阔海域、借助季风航行、联系沿岸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海上航运和贸易线路体系,这是古代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文化和文明交流通道之一。在7个多世纪之前,著名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就是沿着这一海上大通道完成了他的世纪之旅,通道的西端是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威尼斯,通道的东端就是今日中国的泉州,历史上它有一个响亮而古老的名字——刺桐。包括16个提名遗产点,代表了宋元时期的古泉州(刺桐)作为世界重要的海上航运和贸易线路体系上重要港口城市的航海、贸易运行系统。

○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简介:泉州海丝史迹遗址系列遗产从类型上分为航海与通商史迹、多元文化史迹、城市建设与陆上交通史迹等三类,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10至14世纪(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航海、贸易运行系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其繁荣时期,在泉州乃至中国留下的最多样、完整、杰出的物质见证。

1.万寿塔:位于石狮市永宁镇塔石村宝盖山山顶上。又名关锁塔、姑嫂塔,是泉州湾的古航标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塔身用巨大的花岗岩块石构筑。万寿塔为泉州“海洋大通道”航海通商的重要历史见证,是泉州作为“海洋大通道”“东方第一大港”的重要标志之一。

2.六胜塔:位于古泉州港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金钗山上,是重要的航海导航标志。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 (1111 年 ),元至正二年至五年(1336—1339年)重建。塔身为花岗石构筑。六胜塔为泉州湾主航道的古航标,为泉州“海洋大通道” 航海通商的重要历史见证,反映了 14 世纪泉州海外交通和贸易的繁盛,以及海商经济实力的雄厚。

3.石湖码头:位于古泉州港南郊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半岛上的石湖码头,是泉州古代商贸的重要码头和海防重地,相传为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创建,是11-14世纪泉州港水水转运和水陆转运的重要码头。石湖码头是古代泉州港商贸和海防的重要码头,构造科学,历久耐用,是早期码头建筑的珍品,是宋元时期“海洋大通道”“东方第一港”——泉州海运交通繁荣发达的重要历史见证。

4.江口码头:包含美山码头、文兴码头,位于泉州市丰泽区法石社区美山村和文兴村,处在江海交汇处的咽喉地带,是宋元时期泉州城区与港区水陆转运的枢纽,沿江的集群商业码头。文兴码头始建于宋代,美山码头始建于宋代,20 世纪 50、80 年代,在此发现 12—15世纪的造船遗址、船骸、石碇等及数座伊斯兰教石墓。其中法石港宋船(未发掘)是继泉州湾后渚港海船出土之后的又一宋代海船重大发现。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构造科学,历久耐用,是宋代码头建筑的珍品。这两个江口码头与地处海口的石湖等诸码头一道,构成泉州古代集群港的格局,反映了宋元泉州港繁荣时期的独有风貌。为南宋时期泉州的海外交通史、造船史、航海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和研究资料。

5.九日山祈风石刻:位于泉州城区西郊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九日山上,是12-13世纪泉州地方政府主持航海祭祀活动的石刻文字记录,也是现存唯一的古代政府有关航海的国家祭典的石刻文字记录。古代航海依靠帆船,而帆船需要风力驱动。但风信无常,官方就在九日山延福寺昭惠庙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航海顺风典礼。典礼结束后,参加典礼的官员在此宴饮,并游览九日山名胜,撰文题刻以志纪念。该山“山中无石不刻字”,共有石刻78方。其中最珍贵的,当属 12——13世纪的航海祈风石刻,计有 10 方,为中国仅有。该山石刻体现了古代泉州海上贸易的繁盛及海洋贸易管理制度的成熟,也反映了顺应自然、独具特色的东方海洋文化。1991 年 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到九日山考察后,特意留下一方象征友谊和对话的记事石刻。九日山祈风石刻是当时泉州海外贸易繁盛的独特见证。

6.真武庙:位于泉州市丰泽区法石社区宝觉山上。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至开宝六年间(967—990年),目前保存有宋代的石质建筑基础、台基、部分铺装及宋代雕刻的石狮等,木构件多为清代按原貌修建。真武庙主祀真武大帝,被尊为能镇妖驱邪的海上保护神,在10至13世纪,泉州官员每年都在这里举行祭海活动。真武庙是泉州海神信仰的重要史迹,见证了泉州港繁荣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独特的海洋观和海神崇拜。

7.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 年),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妈祖宫庙。其建筑艺术高超,是海内外众多天后庙宇的建筑范本,也是历史上妈祖信仰重要的传播中心。

8.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位于晋江市磁灶镇前埔沟边村西边的金交椅山。窑场创建于唐末五代(10 世纪),是磁灶 12处宋元窑址中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历年来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国家中均有磁灶窑产品出土。瓷器是宋元泉州海上贸易的重要出口产品,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生产外销瓷的重要窑址,见证了泉州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繁荣。

9.泉州府文庙: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海滨街道办事处涂门社区,是泉州古城中心区。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移建今址,现存格局主要形成于宋代。泉州府文庙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包含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的文庙建筑群,较好地保存宋代建筑风格,见证了“海洋大通道”繁荣时期泉州城市文化生活的兴盛,见证了泉州包容性、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传统。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历代各府、州、县治所所在地大多建有文庙,作为当地的儒家思想传播中心。

10.老君岩造像:位于泉州市丰泽区清源山西峰下。雕刻于 10 世纪。造像由一块硕大天然的岩石雕刻而成,呈坐姿,高 5.63 米,宽 8.01 米,厚 6.85 米。老君岩造像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古代石刻造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造像,是清源山诸多宋元时期宗教雕刻的典型代表。清源山是多元宗教文化荟萃之地,有宋元时期雕刻 7 处,涉及佛教、道教等不同宗教,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时期泉州城市文化生活的兴盛。

11.伊斯兰教圣墓:位于泉州丰泽区东湖街道凤山社区东南 200 米灵山南坡。安息着唐武德年间(618 年—626年)来泉州传教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二位门徒“三贤”、“四贤”。其中廊内正中一方为元至治二年(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重修圣墓碑”;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下西洋路经泉州所立的汉文石碑。泉州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这里至今仍然生活着数以万计的阿拉伯人后裔,保留着浓郁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和众多史迹。伊斯兰教圣墓是7世纪从阿拉伯航海来到泉州的两位圣门弟子的坟墓,是阿拉伯人及伊斯兰文化通过“海洋大通道”进入泉州的历史见证,反映出“海洋大通道”繁荣时期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的景象。

12.清净寺:位于泉州鲤城区涂门街中段,又名“圣友寺”(阿拉伯语译为“艾苏哈卜大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回历400 年)。元至大三年(1310年,回历 701 年),建筑格局的礼拜殿,被称为“宽敞型大殿”,是伊斯兰教崇尚清净的体现,为中世纪中东地区伊斯兰教礼拜大殿的流行模式,在如今的阿拉伯地区已所见不多。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是伊斯兰教从“海洋大通道”传入中国的重要历史见证,是10至14世纪泉州海上交通繁荣、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历史见证。

13.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中段。始建于唐垂拱二年 (686 年 ),其主体格局形成于宋代,历代屡有修缮。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为紫云屏、山门、拜亭、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大殿东侧有檀樾祠、准提禅林,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等。大殿前方东、西侧矗立镇国塔和仁寿塔。现占地面积近 8 万平方米。大雄宝殿现存明初风格,为重檐歇山顶,殿中最富特色的是两排石柱和桁梁接合处的木雕斗拱为二十四尊飞天乐伎,佛教中称“迦陵频伽”,意为妙音鸟。东塔称镇国塔,现存建筑为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重建的花岗岩石塔,八角五层,仿木构楼阁式,通高48.27 米。西塔称仁寿塔,现存为南宋绍定、端平年间(1228—1236年)重建的石塔,通高 45.06 米,形制与东塔大致相似。东西塔为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受过八级大地震而屹立不倒。开元寺是泉州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融汇大量外来文化,是泉州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也是“海洋大通道”繁荣时期泉州因海洋贸易兴盛而城市兴荣、人口聚集的重要物证。

14.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位于泉州晋江市罗山镇华表山麓。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创立,唐时传入中国。庵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初为草构,因名“草庵”。现存主体建筑为石构,寺内岩壁雕有摩尼教创始人摩尼光佛造像,摩尼光佛造像为目前世界上所仅有,1978 年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在瑞典隆德大学举行,以泉州草庵的摩尼光佛造像作为会标,世界摩尼教研究会也以此作为会徽。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仅存的摩尼教教主摩尼的石刻造像,是泉州因“海洋大通道”带来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15.洛阳桥:位于洛江区与台商投资区之间洛阳江入海口,这里原为古泉州湾洛阳港,也是连接泉州至省城福州,乃至江西、浙江腹地的交通要道。又名“万安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两知泉州的蔡襄继续主持建造,并于次年(1059年)完工。由花岗石砌筑,现长 731 米,宽 4.50 米,桥墩 45 座,所用石桥板最大的长 11 米。建桥时首创了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等多种先进的建桥技术。桥南村有纪念蔡襄的蔡忠惠公祠,祠内有蔡襄手书,被誉为撰、书、刻俱佳的“三绝碑”——《万安桥记》碑一通,是极为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和社会经济的兴盛,泉州出现史无前例的造桥热潮,仅有记载的大型桥梁就有 106 座,史称“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洛阳桥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的梁式石桥。洛阳桥是在泉州海洋贸易繁盛的时代背景下、地区普遍性造桥活动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的梁式石桥,代表了当时中国先进的造桥技术。洛阳桥的建造,方便了泉州港陆海联运,是泉州海洋贸易活动兴盛、交通技术发达的见证。

16.德济门: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为全城繁华要地,历史上蕃舶客航聚集之处。德济门为泉州古城南城门,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 年),元代改为石筑,明洪武初年修缮并增建月城(瓮城),清代亦有修缮,1948年损毁。德济门遗址是宋元泉州古城七座城门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科学考古清理的城门遗址,是古刺桐城的象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宗教石刻,见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华、中外文化交流的兴盛。

○公元12至14世纪之间,泉州曾是中国对外航海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有过“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元代时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非洲人伊本·巴都他都在游记里记载了这个因栽刺桐树而得名“刺桐城”的繁荣,称之为“东方第一大港”。直至明清闭关锁国,泉州才式微为东南海疆的小城,大批移民流向海外,造就了中国的著名侨乡。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长达10年的“丝绸之路整体研究。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乘坐“和平方舟”抵达泉州后渚港,在泉州进行为期5天的综合考察活动。当时考察总协调人迪安博士高度评价泉州,在考察完后向世界郑重宣布考察团的结论:“泉州整个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完美体现,在泉州考察是整个考察活动的非常重要阶段。丝绸之路是经济文化交流之路、和平发展友谊之路,泉州在新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将发挥中心作用”。

(摘自有关网络)

上一条:关于2017年暑假有关事宜的通知
下一条:石狮市教育局、石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石狮市2017年新市民及民办高校人才积分入学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